藥學院張淑秋課題組在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發(fā)文揭示腸首過作用對青蒿素類藥物時間依賴性藥動學特征的貢獻
2020年9月,藥學院臨床藥學教研室張淑秋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發(fā)表了題為“Auto-induction of intestinal first-pass effect relatedtime-dependent pharmacokinetics of artemisinin rather than dihydroartemisinin”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了腸首過效應對青蒿素類藥物時間依賴性藥動學的重要作用。
青蒿素類藥物為我國首創(chuàng)并被WHO推薦用于治療惡性瘧疾的一線藥物,同時該類藥物還具有抗炎、抗腫瘤等其他藥理作用,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前期研究顯示,隨著口服給藥時間的延長,該類藥物體內藥物暴露量不斷降低,呈現時間依賴性藥動學特征,直接影響了藥物的體內療效。但目前對于該特征尚缺乏系統的研究,調控機制也尚不明確。
該論文從整體動物層面,采用靜注與灌胃、單劑量與多劑量的給藥方式進行藥動學比較研究,考察時間依賴性藥動學特征與系統代謝和首過效應的相關性,證實了時間依賴性藥動學特征與首過效應的變化相關,與系統代謝無關。從在體研究層面,以入肝血藥濃度和肝提取率的變化研究,分析時間依賴性藥動學特征與肝腸首過效應的相關性,證實了腸首過作用對時間依賴性藥動學的重要貢獻。以體內誘導與體外研究相結合的手段,考察青蒿素類藥物口服多劑量給藥對肝腸中自身代謝相關的CYP450s 代謝活性及mRNA表達的影響,分析時間依賴性藥動學的調控機制,明確青蒿素類藥物對肝腸中相關CYP450s的誘導作用。
該研究首次證明了腸首過效應對青蒿素類藥物時間依賴性藥動學特征的重要貢獻,豐富了該類藥物的體內藥動學認知,為該類藥物的臨床選擇、制劑設計、給藥途徑及方法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臨床合理用藥及藥物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